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讀後感

Nikki Dong
Mar 1, 2021

格雷的畫像一書於1890年發表,是愛爾蘭籍的劇作家兼詩人王爾德此生唯一的長篇小說。書寫了維多利亞時期倫敦上流社會的虛偽,詞藻華麗也不乏幽默,輕描淡寫的揭露了當時最黑暗的現實面。發表後引起軒然大波,在之後更成為審判王爾德為同性戀的依據。

最初格雷看著傾心於自己的畫家巴索爾畫的畫像,嫉妒畫能永久停駐的美好年輕便許下讓畫像承擔自己罪惡的願望。格雷從生性美好單純到認識亨利勛爵後的漸進式轉變為沒有一絲愛憐和同情。

「每一幅用感覺畫出來的肖像,畫的都是畫家自己,不是模特兒。模特兒不過是個意外,是種情境。在滿是顏料的畫布上,畫家呈現的不是模特兒,而是他自己。」(p25)

從翻開書本的第一段、第一句話開始,這本書就帶領我走進有點美好的不切實際的場景。運用各種摹寫、擬人把讀者帶進看似夢幻無法想像的19世紀的英國,卻一點也不突兀。故事從畫家和朋友的對話開始,道出畫家對藝術品的固執和身為局外人的不解。我認為這本書本身就是個難能可貴的藝術品,而作者就是藝術家,書裡述說畫家害怕被別人看見畫裡反映出自己的靈魂,令人聯想到作者與此書的連結。價值觀和個性與作者相近的亨利勛爵、同樣守著對同性的愛情的畫家巴索爾、格雷與生俱來的浪漫,處處都反映出王爾德的影子。

這本書字字珠璣,道理幾乎隨處可見,雖然通常以較負面的方式出現,但卻也更引人深思。書中提到過:「良知與膽小其實是同一件事,良知不過是註冊商標而已。」這一段話基本上否定了良知的存在,未深思前,我認為這不過是作者隨手一筆的無稽之談,但其實良知不就是提前知道後果和代價所以才產生的使人不繼續行動的情緒嗎,同膽小又差多少呢?亨利勛爵也曾經告訴格雷:「你這麼迷人,實在不適合做慈善。」身為上流社會的一份子,亨利勛爵其實對其他貴族做慈善的行為非常不以為意,他認為那不過是虛假和安慰自己的方式。他同時也認為,或許那個時代都這麼認為,長得好看的人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該會,而長得難看的人就該負責其餘的凡塵俗事。

結識了亨利勛爵的格雷從原本的美好單純轉變為只追求浪漫不顧旁人死活的結果,其實只因為亨利勛爵想看看自己的寥寥數語能影響一個人多少。就像剛認識時亨利勛爵就已告訴格雷:「你影響了別人,就是給予對方你的靈魂。」因此亨利將影響他人界定為不道德的行為,但他造成格雷巨大的轉變卻是他想也想不到的。但也不能說亨利勛爵真的將自己的靈魂給了格雷,也或許是他挖掘出格雷還沒發現的另一面而已。

格雷在書中因嫉妒畫中的自己不會老,許下讓畫改變而自己青春永駐的願。誰都當這是玩笑話,只有當漸漸改變的格雷掀開被蓋住的畫時才看得到自己的改變。格雷選擇讓畫承擔自己的罪惡,無視了相由心生的道理,盡管時間流逝依舊保有年輕俊俏的臉孔。巴索爾為格雷畫的畫項堪稱他人生中最偉大的作品,不但影射了巴索爾對格雷抱持的感情之偉大,也為格雷日後不願將它展出製造矛盾。縱然書中在巴索爾對格雷的迷戀情感有非常多的描述,但作者其實並未點明是哪一種感情,盡管如此,此書發表後還是引起軒然大波,在連同性戀一詞都還未出現的時代,同性之間的迷戀根本不為當時人所接受。

格雷許下的願是一場交易,一場格雷以為不需付出代價的交易,直到格雷再也受不了畫中面相醜惡的自己。那幅畫就好似鏡子般映照著格雷的內心,映照出格雷的所有,包含別人看不到的和他自己也沒發現的狠心毒辣不留情面。格雷早已忘卻相由心生的道理,不願接受不再美麗的自己,才一刀將畫中的自己毀掉,就我看來,這也象徵著是格雷的所作所為毀掉了它自己。

在我看來,這本書中有兩幅畫,它們都是「格雷的畫像」,一幅由畫家巴索爾創作,另一張則是格雷自己的傑作。畫家視格雷為美好純潔的靈感來源,因此創作出連看過無數傑出藝術品的亨利勛爵都為之驚艷的畫。格雷則是在轉變的過程中為畫作增添一道道狠戾的色彩,也可以說,他覆蓋了美好的自己。

我也在書中發現女性角色數量較少重要性也非常低,也多數從男人們富含輕蔑和非常負面的語氣中被帶出場。那個時代裡女人就是男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就像隨口一開、信手拈來的玩笑一樣不被尊重。其實在當時王爾德的思想和觀念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也能說他的觀念超出了當時人們所能想像的範圍,但就連思想超前的王爾德也對女性抱有毫不留情的歧視。女性歧視問題時至今日,在許多文化社會中早已是流傳千年的並且根深蒂固的現象,在文本中就能發現。

就象徵主義的角度來看,格雷的畫像其實就是人心中都該有的一片鏡子。在做了這麼多違背人性的事後,格雷儘管看見了自己行為的醜惡,但卻不去了解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執迷不悟。這很大程度的提醒了我們,心中的鏡子除了常看、常拭,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和反省。格雷到最後都沒有出現的悔改反省正是這本書的核心之一,畫像並不是一夕之間就變成最後的模樣,格雷明明知道卻沒有改正,甚至殺了畫家,妄圖畫能恢復正常。到最後,格雷用刀刺向畫中的自己,畫沒有毀反而恢復了正常,死的卻是格雷自己。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末期的英國社會,當時盛行保守主義,寫出荒唐事實的書挑戰了當時社會的底線,王爾德也因為出版了此本書在當時備受爭議。在我看來,這本書是經典,而且是不爭的事實。它富有文學價值、哲學思考,思想較當代前衛,正可謂:「所有偉大的作品都經歷著當代世人最嚴苛的批判。」

如果我們能像書中一樣,永遠保持美好年輕的外表,但代價是用一整個靈魂換取,值得嗎?

--

--

Nikki Dong
0 Followers

History, Sociology, Literature, psychology, philosophy, mythology, and linguistic. Also a human chasing after fairness and justice.